中国最早在公元六世纪的隋朝就开始正式组织国家级考试。
当时的皇帝刚刚推翻一个贵族政权建立了隋帝国。
值得一提的是,被推翻的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贵族。
此后十四个世纪贵族这个阶层在中国再也无法登上历史舞台。
隋朝皇帝认为正是由于贵族垄断了国家的所有权力和机会,
导致帝国精英阶层无能,同时也阻止了政府发现民间人才。
于是,隋朝皇帝吸取前朝教训,
正式在帝国全境推出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由帝国政府保障平民通过考试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和官员的机会。
它天生与贵族制度冲突,但也天然地带有平民色彩。
此后十四个世纪,科举制度以大同小异的方式在中国延续下去。
这个制度直接催生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士大夫阶层”,
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一个“官僚阶层”从此扎根于中国社会之中。
这些官僚绝大部分都是底层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转化而来。
他们形成了制约皇帝的重要力量。
隋朝皇帝应该不愿意看到这个。
科举制度随着清帝国在20世纪初的覆灭而终结。
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建立政权后,建立了全国统一考试。
这个考试本质上与科举制度并无二致,
全中国每个角落的适龄人士都能通过该考试获得全国各大学的入读资格。
就算一个住在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贫穷女学生,
她也能凭自己的努力和运气考上北京大学或清华大学这种一流学府。
为此她不需要认识任何社会名流获得他们的推荐,
也不需要花费重金从西南山区长途跋涉前往北京或上海这些大城市。
她只需要确保自己尽可能多地掌握可能会考到的知识,
并保证在考试当天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即可。
如果她具有足够实力和运气获得上天青睐,
她将在秋季顺利进入一流的大学。
如果她能继续努力学习更多知识和锻炼自己,
她将在四年后毕业,
然后获得国企巨头、跨国公司和中国政府的争抢。
至此,
这名来自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贫穷女学生依靠高考,
实现了人生阶层的跃升。
这种故事每年都在中国全境内发生。
虽然科举制度和它的现代继承人高考制度一直受到质疑和抨击,
但是无可否认的是,
正是由于有这个一视同仁的机制,
所有中国人每年都获得一次平等的机会,
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或许就是中国快速崛起的一个基础吧。